法国儿童“美容经济”为何惹争议
在法国巴黎,儿童模特走秀展示童装
文/杨成玉 荣丹
编辑/马琼
在巴黎西郊上塞纳省的一家儿童美容院里,6岁的阿米拉头戴假皇冠,坐在“心形宝座”上,双脚浸入紫色气泡足浴中。美容师为她修剪指甲、敷上面膜,背景音乐播放着《冰雪奇缘》的主题曲……
这一幕,是法国“儿童美容热”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针对3岁以上儿童的美甲、面部护理甚至水疗服务迅速扩张,形成“粉色经济”风潮。然而,医学界与伦理学者却接连发出警告:这场“美丽游戏”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与心理风险。
“粉色经济”席卷法国
早在几年前,迪拜就已出现奢华的儿童水疗中心。法国连锁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Sephora)趁势推出儿童化妆品系列日常美容产品,经社交媒体宣传,受到年轻女孩追捧。法国儿童美容机构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类机构以“小公主殿堂”为卖点,提供镶钻美甲、香槟杯盛装的果汁,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风靡全法。
“沉浸式童话体验”“公主专属美丽仪式”成为该行业核心营销策略。自2021年起,巴黎、尼斯、里昂等法国大城市涌现出数十家专为儿童设计的美容机构。一些成人美容院也增设儿童服务项目,甚至出现“婴儿水疗中心”。
《巴黎人报》调查显示,某巴黎儿童美容机构的“贝拉套餐”(即“美丽套餐”)收费为70欧元/小时,预约已排至数月后,服务内容包括美甲、黄瓜面膜、塔夫绸时装秀等,部分机构还推出“生日按摩”和“初级化妆课程”。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儿童美容机构基于“仅使用天然产品”的营销理念,让儿童父母放松了警惕。一位母亲认为,“孩子们在沙龙里变成公主,离开时脸上粘着亮片,笑容灿烂。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没看出有什么问题”。
法国儿科协会主席克里斯蒂尔·格拉斯-勒·吉安博士却指出,“‘儿童美容院’这几个字本身就是个问题——儿童不需要美容护理。这是非常荒谬的。”
皮肤风险与心理隐忧
今年2月,法国皮肤病学会与法国儿科皮肤病学会发布联合声明,指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成熟,过度护理可能引发过敏、刺激甚至长期健康问题。该机构进一步表示,儿童皮肤的日常清洁仅需清水和温和产品,所谓“天然”“植物基”或“无添加剂或防腐剂”的产品并不等同于“安全”。
以指甲油为例,在看似纯天然的背后,其实际含有的丙烯酸酯和染料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或误食进入体内,在对身体产生影响的同时,还存在过敏风险。精油、香氛产品中的化学物质更被怀疑对儿童具有神经毒性或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进而可能导致多种病症,如癌症、生育能力下降、免疫系统疾病等,对儿童尤为危险。
此外,有分析认为儿童美容院正在模糊“身体自主权”的边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出发,频繁接触美容服务可能强化儿童“外貌至上”的观念,诱发身体焦虑或早熟行为。
法国心理学家阿曼丁·布菲耶警告:“当4岁女孩认为必须涂口红才能出门时,病态化倾向已然显现。”更有批评人士警告称,儿童频繁接触美容服务恐将造成严峻的“儿童形象色情化”趋势。儿童美容院频繁使用“公主”“女王”等敏感词叙事,将成人审美标准强加于幼儿,可能扭曲其自我价值认知。
争议漩涡:家长、行业与社会
随着儿童美容在法国日益流行,法国社会对其关注度居高不下,各界对此褒贬不一,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态度立场。
以儿童美容机构为代表的业界对此大力支持,并尝试通过优化营销策略的方式加以推广。他们普遍称儿童美容是“无害的娱乐”,甚至是“放松的天堂”,并试图赋予该服务更多的“教育意义”以取得家长们的认可。
位于巴黎第二区的Les Bains du Marais水疗中心,儿童和家庭护理业务的营业收入已占到该机构总营收的三分之一。该机构正在推出“我的第一次按摩”课程,宣称“能够帮助孩子远离屏幕,学习自我关爱”,向家长传递健康理念,以稳定儿童客流。
然而,医学界普遍对此持反对态度。一方面,医学界揭露多家儿童美容机构打着‘无害’的幌子,实际上使用与成人相同的化学产品,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行业为逐利而推出的脱毛、减肥等成人化项目已悄然渗透至儿童服务领域。早在2011年,一家机构就曾因向6岁儿童提供脱毛服务引发舆论哗然。
心理医学界直指,儿童不应与成年人一起接受美容服务,“孩子们应该多在一起玩,而不是半裸地和成年人在一起”,长此以往对儿童心理健康不利。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推波助澜,无形中放大了该现象导致的社会矛盾。在TikTok和优兔(YouTube)上,美妆博主展示的“儿童护肤流程”吸引了数百万人次观看,化妆品牌也借机推出儿童美容系列产品。美国品牌安唯伊(Ever Eden)开发了类似“手工活动”的化妆铅笔,宣称使用该产品化妆能够“培养创造力”,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
谁为儿童撑起保护伞
法国皮肤病学会与法国儿科皮肤病学会的联合声明表示,欧盟现行化妆品法规并未对儿童产品设立专门标准,法国亦无针对性立法。法国美容公司联合会承认,行业目前处于“自我监管”状态。这种法规空白现象导致市场鱼龙混杂,部分机构使用含乙醇酸、水杨酸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甚至在提供“指甲油”服务前,仅以家长授权书规避责任。
医学界呼吁尽快完善监管。有观点认为,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预防性原则必须被置于首位。法国儿科皮肤病学会建议禁止对健康儿童实施非必要美容护理,并要求产品明确标注年龄限制。
法国儿童美容热的兴起,折射出消费文化、社交媒体与育儿观念之间的复杂交织关系。医学界的警告与社会争议迫使公众重新审视:当“公主梦”与健康风险并存,该如何守护孩子们的童年?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埃斯特尔·奎尔所言:“化妆可以是一场游戏,但必须设定界限。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独一无二的自我。”唯有在法规、行业与家庭教育的多方协作下,方能在美丽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守护属于每个孩子的纯真世界。
(杨成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研究员;荣丹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欧洲系博士研究生)